欢迎访问榆中县法院网,今天是

榆中县法院网


 

兰州法院系统赴西藏拉萨学习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09-09-16 20:12:21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科学发展新境界,实现全市法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拉萨中院之邀,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闻长利同志,带领全市八个基层法院院长、中院政治部、办公室、行装处的负责同志一行14人,组成兰州市法院系统学习考察团,于200981319日,赴西藏拉萨市、林芝地区、当雄县,就法院队伍建设、审判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工作情况,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习考察。这次学习考察,时间虽短,但准备充分,组织严密,活动紧凑,收获颇丰,达到了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加强合作,增进往来的预期目的。

一、拉萨市两级法院的基本情况

拉萨意为“圣城”,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地处喜玛拉雅山北侧,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平原,海拔365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日光城”之美称。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民俗独特,名胜古迹众多,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藏传佛教圣地,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内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拉萨1960年设市,市辖111区。1986年林芝地区成立后,东边四县归林芝地区管辖。拉萨市现管辖71区,面积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59万。

拉萨市两级人民法院共有编制470人,实有干警443人。法官192人,占总人数的43.4%,书记员150人,占33.9%,司法警察51人(其中聘用制法警12人),占11.5%,行政后勤50人,占11.3%,藏族干部占64%

拉萨市中院共有编制163人,实有145人。男性79人,占55%,女性66人,占45%,法官70人,占58.3%,书记员11人,占7.5%,司法警察14人,占9.7%,行政后勤33人,占22.8%。地县级干部16人,援藏干部1人,藏族干部87人,占60%,汉族52人,占36%,其它少数民族6人,占4.9%。中院有研究生3人,占2%,大学本科98人,占68%,大专27人,占19%,有地级干部1人,正处级干部2人,副处级干部13人,副处级以上干部占总人数的10%

二、拉萨市法院审判工作情况

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中央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拉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的拉萨,碧野蓝天,绿树成荫,高楼林立,道路宽畅。尤其是古老与现代的结合,转经简与电子计算机的碰撞,原始与文明的交融给这座雪域高原上的明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和谐的赞歌。今日之拉萨处处呈现出一片建设小康拉萨、平安拉萨、和谐拉萨、生态拉萨的新气象。

拉萨市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是达赖集团进行分裂破坏活动的重点地区。特别是青藏铁路通车后,由于交通的便利,反分裂斗争任务更加尖锐和复杂。因此,民族融合的经济发展,敌对势力的分裂以及特殊且敏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拉萨两级法院在审判工作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工作中,他们明确而坚定的提出了“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即明确一个目标,在三至五年内把拉萨中院建成全区一流法院。强化两个意识,即公正建院意识和人才兴院意识;突出三个重点,即提高审判质量、提升队伍素质,增强保障能力;完善四个机制,即办案质量的管理机制,队伍建设激励机制,服务审判的保障机制,廉洁为民的监督机制。概括起来讲,审判工作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审判效率高,执行力度大。全市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数占到全自治区法院的40%以上。从2008至今年7月,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7834件,审结7320件,结案率为93.4%,收、结案同比上升11.5%10.8%。执行收案913件,执结773件。其中,拉萨市中院共受理各类案件3180件,审结3038件,结案率为95%,收、结案同比上升19%18.5%。拉萨市中院受理和审结的案件为全自治区中院收结率总数的二倍。

二是案件敏感度高,调解工作实。在审判工作中,无论是刑事、民商事、行政还是执行案件,显著的特点就是社会关注高、政治敏感性强,在处理上稍有不慎,不仅会危害国家安全,甚至连一般民事案件都有可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分裂集团攻击我党和政府的口实。因此,全市法院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抓手,积极推行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和解“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强化庭前调解工作,在开庭前、办案法官根据起诉状和答辩状内容以及双方举证情况,认真审查相关材料,找准争议焦点,对症下药。注重庭审调解,合议庭根据庭审中双方争执的焦点和已经查明的事实,准确运用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巧妙运用社会风俗习惯和基本道德准则向当事人阐明是非,分清责任,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对当庭调解不成的,不急于判决,待双方当事人冷静下来后,再行处理。必要时院长、庭长亲自做调解工作。对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的案件,则通过代理人或者当事人的亲属、朋友做思想工作,找准症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适时调解,今年上半年他们调解结案532件,调解结案率为46.5%,其中达孜县法院民事案件调解结案率达到100%

三是管理制度完善,审判责任性强。在工作实践中拉萨中院认识到,要争创一流的法院,核心是确保一流的审判质量,而审判质量是与审判人员的素质、制度建设和责任心密切联系的。基于此,拉萨中院在履行审判职责,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全面抓好审判和执行工作中,狠下决心抓办案质量的提高。针对已有各项管理制度在贯彻落实中暴露的缺陷和不足,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规范化管理机制。针对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程序不规范,案件审理报告质量不高等问题,修改完善了《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针对个别案件审判质量和效率不高,审判环节衔接不到位等问题,修改完善了《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流程管理制度》;针对考核指标不符合审判规律,指标设定不科学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基层法院目标管理责任书及考评办法》;为进一步强化部门负责人和每位干警的岗位责任,建立了各部门的二级考核制度,院考评领导小组对各部门实行季度考评,部门对每位干警实行二级考评。针对原制度评查机构不明、责任不清、奖惩不公等问题,成立案件质量评查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案件质量评查机构,完善了《拉萨市中院人民法院审判质量评查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案件质量评查标准,完善了评查方式,兑现了评查结果。通过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扎实推行,以及各项制度和措施的相互作用,从对个案的具体问题的发现和改进为抓手,由案及人,广大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从而带动和促进了审判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三、学习考察的体会

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学习考察行程虽为短短5天,但给我们的震撼却是难以表达的。和发达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使人们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是异常艰苦。不和他们接触,感悟不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不和他们交谈,体会不到他们对工作的执着,不和他们沟通,不了解他们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毅力。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是一种境界,在那片土地上工作是一种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象拉萨中院这样一批又一批甘于奉献的人们的存在、付出甚至牺牲,才有了祖国边疆的稳定,内地建设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安宁,学习考察团的同志一致将这种精神称之为“拉萨精神”,它的闪光点表现在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为国分忧的情怀。去过西藏,到过拉萨,我们才深深感到它战略地位的重要,反分裂斗争的艰巨复杂性,政法工作者肩上担子的沉重。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与五个国家相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分化瓦解我们的前沿阵地,达赖集团一直没有放弃对西藏独立的图谋。西藏又是一块

圣洁的宝地,连绵不断的雪山,滋润和浇灌着祖国的山川。一望无际的草原,是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地下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是祖国能源的贮藏地,可持续发展的大后方。学习考察中,我们多次听到他们满怀深情的介绍,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西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内地和边疆一条心,党中央、全国人民给予了西藏人民无私的援助,我们不去守边疆,谁去守卫边疆,我们不去奉献,谁去奉献,守土有责啊,干不好工作,就对不起党,对不起全国人民!我们多守一天边疆,祖国和人民就多了一份安宁、一份幸福。这决不是他们一时的豪言壮语,而是发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他们中的很多年轻人,传承了他们父辈建设边疆、守卫边疆的精神,无怨无悔的工作着,把青春乃至生命都献给了这片热土,献给了人民的法院事业。

二是甘于奉献的精神。座谈交流中,我们被他们那种乐于奉献、甘于吃苦,无私无畏、乐观豁达的精神所感染。的确,他们的办公条件简陋,与面对的形势,与承担的审判任务不相适应,但我们却极少听到他们有半点怨言和懈怠。他们把工作、生活的条件看得很轻、很淡,物质的追求,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于他们固然重要,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把付出视为生活,把奉献视为工作,把责任视为生命。他们在继承中传承着父辈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新西藏、为新拉萨、为他们生存的这片热土,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的同志几十年不休一天假,有的累倒在审判岗位上,有的牺牲在维护稳定第一线。他们很多人的亲人在内地,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在贡嗄机场,我们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一位父亲送女儿回内地上学,孩子可能只有七、八岁,身上背着重重的行囊,要分别了,父亲走上前,再一次整理了一下女儿的行装,轻轻的拍了拍女儿的肩膀,女儿看了看父亲,勇敢而坚定地走进了安检口,没有回头,没有离别时儿女沾巾的场面。或许他们已习惯了离别,或许他们也无可奈何,但那一刻,那位父亲刚毅的目光和女儿坚强的举动,深深触痛了我们,我们的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是啊,天下之父母,有谁不愿和儿女在一起生活、工作,享受天伦之乐呢,这些西藏的建设者们,他们让我们由衷地感到敬佩,从内心深入产生一种深深的敬意。

三是勤奋敬业的品格。勤奋敬业,热情服务是拉萨中院的一大特色。拉萨中院一年的接待任务很重,为了接待好每一个学习考察团,院党组专门召开会议,一一安排部署,从人员住宿,饮食起居,日程安排,安全保卫,景点参观,法院工作介绍等都能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给学习考察团的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路陪同我们的中院政治部主任,行装处长、办公室主任等几位同志,连同那位驾驶技术高超的藏族兄弟,他们勤奋敬业,待人礼貌、豪爽热情。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有条不紊地安排好每一天的行程,交待好旅途中需注意的事项,用欢歌笑语拥抱每一天,用热情和诚意善待每一位朋友。和他们交流,深感他们对业务知识的精通和理解,对审判工作与服务大局,维护边疆稳定重要性认识的独到之处。谈及当地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时,他们一个个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让人折服。让人感到那不仅仅是一位严肃的法官,而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热爱大自然,博学的法官。在学习考察的5天中,他们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衔接,配合默契有力,上下级之间,正副职之间,不越位,不缺位,更不错位,补台不拆台,流畅有序,讲究策略,很少看到他们相互推诿扯皮、疲惫厌倦。年近六十的中院党组书记、院长石新鄂同志,把一生献给了西藏的政法事业,为了能使新的办公大楼早日落成,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凌晨一点仍在施工现场督促工作,还不忘记告诫负责接送的同志要善始善终,安全正点地把客人送走,那种敬业精神使人难忘,也使人敬佩和感动。

四是民族团结的氛围。在那片阳光明媚的土地上,到处都显现出民族团结、和舟共济、欣欣向荣的景象。蓝天白云之下的羌塘草原如绿色的毯子,一望无垠,牧民洁白的帐篷,把草原点缀得分外美丽,成群的牛羊如珍珠般散落在草原上,使人不禁联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诗句。夕阳之下的牧民,手拿转珠、悠闲自在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民族风味独特的藏式建筑上飘起的炊烟,连同归来的羊群、牧人构成一幅恬静的、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让人心旷神怡。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下,从千里之外走来的虔诚的信徒,仍在不知疲倦地祈祷着,顶礼膜拜。近在咫尺的建筑土地上,高高的吊塔,隆隆的机器声,挥汗如雨的建设者,学校的读书声、商场的叫卖声、信徒的诵经声,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城市风景。一首《一个妈妈的女儿》、《天路》、《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歌曲,一遍遍回响在布达拉宫广场上空,表达着过上了幸福生活的藏族儿女对共产党、社会主义的热爱。可以说,从羌塘草原到雅砻河谷,从边关哨卡到珞巴村寨,到处都传诵着各民族亲如一家的赞歌。在考察学习中,拉萨中院的一位藏族干部给我们讲了两件事,让我们久久难忘。他说,3.14事件,只是极少数分裂分子所为,绝大多数藏族同胞热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在3.14事件中,全国人民看到了这样一个镜头,藏族医生洛桑次仁紧紧将一个汉族小男孩抱在怀里,任凭棍棒、石头落在自己身上,这一幕感动了整个拉萨城,感动了祖国大江南北。事件后,一位藏族老人将一万元钱托人送到了救助站,老人平时生活十分节俭,这是他积攒多年的退休金,这位未透露姓名的藏族老人在信中说:“这一万元钱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希望受害群众尽快从噩耗中解脱出来,安排好今后的生活”,向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那位医生和藏族老人只是千千万万个藏族同胞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而已,他们共同表达了一个心愿,那就是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是每一位藏族人民的心声。正是有了无数个像洛桑次仁和那位老人那样的藏族同胞,才有了今天西藏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才有了今天繁荣昌盛、祥和安宁的新西藏、新拉萨。

                          (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供稿)

责任编辑:陆建民    

文章出处: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关闭窗口